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和着改革开放的强音,4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血压计、体温表、听诊器“老三件”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看病远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从看病贵看不起病到居民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宽敞明亮的诊疗大楼……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增进了民生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家住临河的杨女士今年44岁了,身体健康、性格开朗。然而,回忆起杨女士4岁那年生病时的情景,杨女士的母亲李阿姨说着说着眼泪扑簌扑簌地直往下掉。
“那是1978年,娃娃刚4岁,每天发烧,吃药不管用,后来去狼山镇卫生院检查,结果是肺炎。”李阿姨叹了口气说,“在当时肺炎是大病啊!尤其是娃娃得了这个病,那就是要命的病呀!当时咱们这儿医疗条件太差了,根本没有输液这一说,得了再重的病,最好的治疗方式也就是打针。”
“打针也行啊!但你可知道,当时我们家在新华镇,方圆百里只有狼山镇一家卫生院,娃娃只能去那儿打针。”李阿姨说起那段难忘的辛酸往事,几度哽咽,“娃娃每天发烧,咳嗽得相当厉害。当时家里穷,就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家里的老人劝我放弃治疗,我坚决不同意。娃娃得了病,即使生活再苦再难也得治啊!”
“我们家离狼山镇卫生院有二十多里地,每天我就抱着娃娃走着去卫生院打针,一个来回四五十里地。当时是冬天,天气寒冷,我怕把娃娃冻着,用棉被把她包裹得严严实实,抱着很费劲儿。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左右,娃娃的病才有了好转。”李阿姨感叹到,“放到现在,肺炎已经是常见病了,到市医院输上七八天液就好了。”
1992年,杨女士从巴盟卫校毕业,先后在临河铁路医院、市医院工作。作为一名护士,她对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如数家珍,同时,她亲眼见证了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从高尖端医疗设施到高素质医疗人才、从精细的诊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从方便的社区卫生中心到走进家门服务的家庭医生……杨女士感叹:“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市委、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投入,巴彦淖尔人看病就医越来越方便了,再也不像我当年看病那样艰难了。”
是啊!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巴彦淖尔医疗卫生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福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个人的健康,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健康红利。今天,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干部群众正开拓进取、砥砺奋进,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记者 鲍艳媚/文 胡东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