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统计数据
巴彦淖尔市改革开放40年城乡居民生活沧桑巨变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18-05-31
  • 打印本页

  巴彦淖尔市在改革开放40的激荡浪潮中磨砺自身,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情,成就着一次次变革后的涅重生。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国企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巴彦淖尔市城乡居民跟随着国家的坚实步伐,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老百姓沐浴着深化改革带来的春风,分享着改革开放的红利,让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在河套大地上生根开花。

  一、分享改革开放成果,人民的钱袋子鼓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巴彦淖尔市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和和谐的关系,落实中央渐进式改革,稳步推进民生建设。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财富蛋糕不断做大,为巴彦淖尔市社会建设、民生改善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城乡群众的收入不断提升。

  (一)农村牧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

  改革开放40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纯收入飞速增长121倍,特别是2012年开启新时代,随着农村牧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各项经济政策的深入落实,巴彦淖尔市扬长补短,调整农业经营结构,打造绿色现代农业,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针指导下,充分调动农牧民作为市场主体活力,从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扶持到农牧民自主创业,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流转、土地托管,从征收农业税到发放农业扶持补贴,巴彦淖尔市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不断解放农牧民生产力,不断解放农牧民思想上的桎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使得农牧民收入结构更加多元,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

  1.市场经济调节下的家庭经营净收入日趋多元化。

  改革开放40年,家庭经营净收入从单一的第一产业净收入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1978-1991年体制转换阶段:19821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底,巴彦淖尔市近20万农户牧户完成包干到户。1985年巴彦淖尔市农村牧区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同比1978年增长672元,翻了四番。二是1992-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正式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11年的市场经济引导,农村牧区家庭经营净收入开始出现二、三产业个体户的收入,2003年人均二三产净收入达到145.0元,并且出现了少量的农林牧副渔服务业收入。三是2004-2011年高速增收阶段:200411日《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实施,党中央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面开放粮食购销市场、减免农业税等几个方面刺激农民进行多种经营,扩宽增收渠道,到2005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二三产业收入达到259元,同比2004年增长38.5%200611日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重要举措对以农业为主导的巴彦淖尔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解放巴彦淖尔市近70万农村劳动力,在2004-2011年期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以14.8%的速度增长,其中农牧民二三产业人均收入2011年达到704元,比2006年增长了3倍。四是2012-2017年产业提质阶段:这五年是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家庭经营净收入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提质量的关键期,通过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确权、进一步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地生根,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家庭经营净收入结构更加合理,风险防控更加有效,增收渠道更加可持续性。巴彦淖尔市农牧民家庭经营净收入中第一产业净收入从2012年到2017年占家庭净收入的比重下降了6.0%,二三产业净收入占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达到了近10.0%,为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拉动农牧民增收的另一个支点。

  改革开放40年随着劳务市场上企业用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其已经成为农牧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从1978年到现在,农民工政策经历了从紧到松、从严到宽、从无序到规范的过程。特别是2004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农民工政策调整的力度,解决了农民工遇到的许多紧迫性问题,使农民工的流动步入有组织、有领导、健康有序的轨道。2004,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农民工正式列入产业工人队伍。巴彦淖尔市农民工从1998年的5万人增加到201717.1万人,2017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本地非农务工月收入3292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80.0元,外出从业月收入3665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68元。2004年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50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4%2017年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708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10.9%

  3.“三农”惠农补贴增加转移净收入夯实了农牧民增收的决心。

  改革开放40年巴彦淖尔市转移净收入从无到有,“三农”惠农政策经历了从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期间重要的节点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标志着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新阶段,“三农”发展迎来新的转机。2004年到2018年,15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逐渐形成目前的以农业扶持性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草原生态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取暖补贴、精准扶贫兜底补贴为主覆盖农牧民生产生活补贴结构。各项惠农补贴的进一步落实,以及精准扶贫工程给农牧民带来的实惠,夯实了农牧民增收的决心,使得转移净收入增长迅速。2017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1666元,比2004年增长了9倍,年均增长24.5%,增幅居四项收入之首,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4年的5.2%上升到10.6%

  4.土地流转政策带动下的财产净收入是下个阶段农牧民增收的主角。

  巴彦淖尔市农牧民财产净收入在近四年的时间里在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的租金净收入的带动下逐年增长的,老龄化逐渐严重的农村牧区,在土地、草原确权完成的情况下,以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的租金净收入为主导的财产净收入必然成为今后农牧民养老的依靠。由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五年内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巴彦淖尔市2017年农牧民人均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的租金净收入达到240元,比2000年增长了25.5倍,年均增长22.7%,成为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一大亮点。

  (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40年,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速度曾一度保持在年均10.0%的高位持续运行,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引领下,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84年增长了62倍,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就业渠道迅速拓宽,收入结构日趋合理,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城镇居民收入由单一的工资性收入向多元化格局发展。

  1.“看得见的手”促进城镇职工工资性收入向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央一系列工资改革政策指导下,城镇职工工资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推进,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解放思想,恢复按劳分配原则。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规定了城镇职工的工资同本人肩负的责任和劳绩紧密结合起来,国家先后5次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增加了工资,根本改变了职工工资水平长期不动的局面,1984年巴彦淖尔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054元,比1978年的582元增长81.2%。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3年,调整分配关系。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199311月人大四次会议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这意味着居民收入调节机制的建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第三阶段:1994年至2011年,确立改革目标,培育新的分配机制。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根据这一精神,生产要素按照经济贡献参与分配。在十七大报告中确立了逐步提高“两个比重”的工作目标,就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也就是解决“还富于民、蕴富于民”的问题,让人民快速的富裕起来,到2011年巴彦淖尔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806元,比1994年增长了6.2倍,每年平均递增34.4%。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工资分配制度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党的十八大将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收入公平化列入重要工作日程。20132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在通知中指出,要继续深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7年巴彦淖尔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698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6%,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9.4%,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0%,连续五年超过巴彦淖尔市GDP和公共财政增长幅度。

  2.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刺激城镇居民家庭经营净收入迅猛增长。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个体劳动者在城镇就业者中的比重逐年扩大,城镇居民从事经营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收入增加的途径更加广泛,家庭经营净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也逐年提高。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确立了个体工商户作为从事工商业经崔活动的自然人的基本法律地位。1987年,国务院发布了《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为个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再适应形势需要。,党的十七大审时度势,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中央高度重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在实施这一重要战略过程中的作用。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决定从200891日起,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以2007年度征收基数为参照,每年可以为个体工商户群体减负100多亿元。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09] 36号)。2010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13号),强调消除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瓶颈,为个体私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指明了前进方向。2000年城镇居民个体经营者人均净收益67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3.9%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897元,比2000年增长了8.8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提高到21.0%,城镇居民家庭经营净收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盘活民间资本带动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一路高歌。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不能再走政府主导投资的老路,这容易加剧产能过剩和导致经济结构扭曲。要激发市场投资活力,优化投资结构,就必须打破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的垄断,鼓励社会资本平等参与投资,可以盘活民间资本存量,激发市场投资活力。城镇居民的金融投资日趋活跃,在投资的带动下财产净收入的强劲增长。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达到1340元,比2000年增长了34.6倍,年均增长25.0%,居各类收入增长幅度之首。

  4.健全的社保制度促使转移净收入成为城镇居民的定盘星。

  改革开放40年来,城镇转移净收入中的养老金和离退休金收入一直是城镇居民养老的定盘星,养老金制度改革已经连续三次被国家列入五年发展计划纲要中。2006 年“十一五规划”: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2011 年“十二五规划”: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2016 年“十三五规划”: 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持续扩大覆盖面。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国家加紧对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成熟,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健全,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提升的重要推力。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达到4084元,比2000年增长了3.8倍,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到14.4%

  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40年,巴彦淖尔市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品质得到了全面的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到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再到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发展,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消费结构和消费产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乡居民家服务型消费比重上升,农村牧区居民货币消费支出大幅增加。

  (一)打破“票证时代”的坚冰,满足了老百姓的饮食需求。

  1979年到1984年国务院对副食品下放了定价权,全面放开副食品零售市场,从此便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票证时代”的坚冰,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让老百姓吃出滋味、吃出了健康。1978年,巴彦淖尔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2.4%1996年下降到47.3%2017年下降到28.3%;农牧民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8.7%下降为1996年的56.6%2017年降到29.5%。恩格尔系数的显著下降标志居民生活质量发生了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941.3元,比2000年增长7.4倍。巴彦淖尔市城镇居民食品类消费绝对值,五年来人均增加了836元,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3%,这说明了老百姓对就餐有了更多的选择,从传统家庭饮食文化向方便、绿色、健康转变,老百姓消费倾向的变化,也就使得餐桌变得丰盛了。2012年以来通过“年猪文化节”、“陕坝味道”、磴口农家乐旅游等活动,引导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的崛起,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城镇居民市内旅游的热情,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941.3元,比2012年增长1.3倍。

   (二)嬗变的服装文化,满足了老百姓的对美的追求。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再安于服装上面的老面孔,厌烦了一成不变的款式、色彩、面料,他们渴望追求新奇,打破视觉疲劳,人们对穿着越来越讲究,追求名牌成为一种时尚,人们相信名牌的品质,流行趋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形成了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和展示。20世纪80年代人们,“喇叭裤”等成为他们打破传统穿着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一种宣泄,到了90年代, “文化衫”成为人们强调个性展示、思想更加开放的外在表现,再到21世纪,“休闲装”、“品牌装”、“民族装”等成为人们的审美偏爱,顺应了中国服饰走向世界,世界服饰进入中国的大潮流,展示了服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无论是追求名牌还是展示个性,每种购买需求都有形或无形的推动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服饰文化的嬗变。2017年,巴彦淖尔市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2150元,比1978年的41元增加了52.4倍,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达到12.4%。农牧民人均衣着支出1051元,比1980年的13.2元增加了79.6倍。

  (三)稳步推进住房改革,满足了老百姓对住房的刚性需求。

  改革开放40年,巴彦淖尔市城镇化率达到52.6%,老百姓对住房的刚性需求拉动居民居住类消费持续增长,通过积极引导刚性购房需求和改善型购房需求,认真执行国家和自治区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推行提高贷款额度、职工异地购房贷款和公积金个人账户提取等17项公积金利民措施。2017年巴彦淖尔市已签订棚户区改造协议3200户,实际开工4284套,开工率85.7%;历年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4058套,已累计分配入住25027套。其中2014年底前政府投资公共租赁住房29994套已分配23775套,分配率达到79.3%。巴彦淖尔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00年的19.6平方米达到2017年的32.6平方米,人均居住消费也由2000年的283元达到2017年的3160元,增加了2877元,增长10.2倍,以每年平均56.7%速度递增。

  (四)耐用消费品的快速更新换代,满足了老百姓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改革开放40年,随着经济增长、市场繁荣,巴彦淖尔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品质逐步升级,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呈现出更新换代加快,新兴消费品快速增长的趋势。20002017年,巴彦淖尔市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这些传统家电拥有量分别增加了10台、3台和34台;20052017年,空调机、家用电脑拥有量则分别增加了17台、58台。 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呈现出“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并重的特点。空调器、微波炉、家用汽车进入农家,家用电脑和移动电话迅速增加,黑白电视机、缝纫机、电风扇、收录机被淘汰。20002017年,巴彦淖尔市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和电冰箱分别增加31台、42台和89台;20052014年,空调机、家用电脑拥有量分别增加了4台、17台。

  (五)经济型汽车的普及,圆上了老百姓的汽车梦。

  改革开放40年,老百姓的出行工具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家用汽车的历史变迁,从上世纪80年代上下班的自行车大潮,到90年代的摩托热,直到现如今的上下班堵车,都映射出交通沧桑巨变,交通工具的发展进步,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回看老百姓的汽车梦,8090年代的人们只能到照相馆里过一把瘾、圆回梦,直到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引入经济型家用汽车,才使轿车从奢侈品变成了消费品。2000年巴彦淖尔市城镇每百户仅有1辆家用汽车,2017年巴彦淖尔市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38辆汽车,2017年巴彦淖尔市农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也达到了25辆。2017年城镇居民交通消费人均为2040元,比2000年增加1654元,增长了5.3倍。2017年农村居民交通消费人均为2028元,比2000年增加1902元,增长了16倍。

  (六)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看病不再难。

  改革开放40年,医疗体制改革经历三个重要阶段:医疗改革初试水阶段1994年—199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陆续出台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阶段2000-2011年: 2001年底实现90%以上的地市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扭转以药补医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等改革。2006年国家启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改善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在全国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出台,推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新医改阶段2012年以来的:2014年医改重点工作是: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和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和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和推进医师多点执业。2015年到2017年的医改主要涵盖了公立医院改革、药品价格改革、薪酬制度改革。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公立医院优先配置国产设备和器械,药品实际交易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机制,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95%以上。2012年以来巴彦淖尔市落实医疗改革措施到位,逐步建立起公平、医疗改革,同时,将市民健身保健宣传材料和健身器材落实到各个社区、主要街心公园,城镇居民越来越重视健身保健。调查显示:2017年巴彦淖尔市城镇居民医疗消费人均达到1794元,同比增长1.7%,其中保健品消费和门诊体检消费增长显著。

  (七)教育体制改革纵深化,圆上了孩子们的上学梦。

  改革开放40年的教育发展成就,既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教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的成功实践,30年的教育体制改革进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注重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协调。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确认了教育和人才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作用,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1985年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向,提出了把发展基础教育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重要举措。国家通过自上而下为主的方式,推动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显现盎然生机。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教育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不仅规划了2000年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而且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推进教育管理、办学和投入等体制改革。三是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这一时期,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部署,阐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路。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市城镇居民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1654元,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为9.7%,比1983年高了6.7个百分点;农牧民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支出1296元,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为9.5%,比1978年高了5.6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崛起的40年,更是中国人民走向阳光灿烂的好日子的40年,改革开放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但是,改革开放过程也存在着城乡收入差距大、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过剩导致消费不足等类似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大,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

  历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在不断刺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但是, 巴彦淖尔市城乡收入差距在1998年的城乡人均相差1882.0元,发展到201712604.0元,城乡收入扩大到近12倍的差距,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导致农村现有劳动力年龄普遍较高,农村牧区由于缺乏年轻劳动力,造成新型农业发展缺乏内部动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人为阻力较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形成马太效应,即富者越富、贫者越贫,使得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源开放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导致农民生产消费紧缩,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是巴彦淖尔市农村牧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47.4%,农民收入较低导致农民消费紧缩,缺乏消费信心,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1984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年份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元)

  1984

  442

  450

  8

  1988

  725

  771

  46

  1998

  2268

  4150

  1882

  2008

  6603

  11977

  5374

  2012

  10717

  18455

  7738

  2013

  12077

  20311

  8234

  2014

  12481

  22618

  10137

  2015

  13479

  24943

  11464

  2016

  14476

  26259

  11783

  2017

  15704

  28308

  12604

  (二)较高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不利于经济创新驱动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从1988年到1998年巴彦淖尔市一直拥有较高的城乡居民储蓄率。从1999年国企改革开始,大量的国企职工下海经商,巴彦淖尔市储蓄率呈现下降,投资逐年增加,2008年受经融危机影响,人们对投资市场失去信心,从2008年至今巴彦淖尔市一直保持较高的储蓄率,这种情况导致在经济发展进入经济换挡期人们思想过于保守,驱动更新期人们创新力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在中央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鼓励下,更多入住旗县区众创园区的经济实体多为物流电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经济模式和新型的科学技术较少;二是巴彦淖尔市的金融融资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较大,股票投资发展较慢,三是会降低银行的放贷条件,导致巴彦淖尔市有色金属冶炼和食用葵花食品制造业产能过剩。

  2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GDP、储蓄率情况 

年份

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亿元)

各年度GDP(亿元)

  城乡居民储蓄率(%

  1978

  0.5

  7.4

  6.8

  1988

  4.4

  22.3

  19.7

  1998

  56.3

  104.3

  54.0

  2008

  195.8

  439.1

  44.6

  2012

  530.2

  813.3

  65.2

  2013

  530.4

  834.9

  63.5

  2014

  530.7

  867.5

  61.2

  2015

  530.9

  887.4

  59.8

  2016

  610.7

  915.4

  66.7

  四、政策建议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巴彦淖尔市人民已经走过了短缺经济时代,由物质的丰富转向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终极目标。

  (一)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中国社会早已迈进诉求公平正义的新时代。十九大报告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紧密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因为只有基于统筹发展的视角来考虑并推进制度建设,才能逐渐整合社会资源,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建设事关民生大局,如果解决得好就能够成为化解诸多社会矛盾的金钥匙,解决不好则会成为引发社会问题的根源。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尽快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普惠公平、兼顾效率”的战略方向转变。要强化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工资性收入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增长因素,也是最大的增长动力点。拉动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两个有效途径:一是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着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搭建好供需有效对接的机制和平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果,同时抓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努力构建成公平、高效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二是应建立行政单位与企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待遇的高效协调机制,提高各行业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增长平等性,用以促进职工工资福利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提高服务业发展扩宽增收渠道。

  通过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与融合,逐步提高服务业发展,实现拓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渠道。 一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小微企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及返乡农民工创业解决困难、创造条件,给予融资、生产经营、销售、纳税与吸纳就业等方面的惠利政策,促进经营收入的增长;二是紧抓国家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引导支持商贸企业自主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或借力第三方交易平台,适度投入一定的支持资金和出台一些特殊的支持措施,帮助民营企业做强,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早日推动更多商业企业“触网带电”,尽快打造成功一批具有知名度的龙头电子商务企业,尽可能多的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拓宽城镇居民就业空间,拓展城镇居民增收渠道。

 (三)民生为本迈进福利时代。

  民生时代政府要真正实现由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从经济目标向民生目标的转变。确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公共财政要从原来倾向于经济建设转变为倾向于改善民生。协调劳动收益与资本收益的关系,逐步扭转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促使社会福利从照顾弱者向普惠全民转变。社会福利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从来都不可低估。在经济危机、市场疲软、消费不足的形势下,国民福利的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立竿见影。无论如何,我们所要追求的无非是这样一种境界:公平与效率获得平衡,责任与权利基本对等,社会福利与个人福利相互融合,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坚持民生为本的工作思路,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稳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如何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民生?一是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提高保障水平,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保障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二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加快提高企业退休及城镇居民养老金标准;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出台一些针对儿童、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便捷医疗服务政策制度,并且要狠抓落实,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水平,增进人民福祉,补齐民生短板。(付强)

来源:国家统计局巴彦淖尔调查队     编辑:杨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