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动态信息>>旗县区动态
磴口县巴彦高勒镇旧地村党支部脱贫攻坚纪实
  •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 2018-07-02
  • 打印本页

  磴口县巴彦高勒镇旧地村,因位于旧时县政府驻地而得名,也因临近黄河土地盐渍化较重,被人们叫做“无希滩”,意思就是没有希望的地方。“千亩无希滩,常年地不干”,旧地村可耕地面积少,是磴口县“出了名”的贫困村。然而,仅仅几年间,旧地换了新颜,无希滩变成了一片希望的田野。究其原因,是旧地村有了一个善于“折腾”的党支部班子。

  带出“好产业”才算“好班子”

  旧地村人均耕地仅有1.7亩,村民“靠地致富不敢想,离开土地没得想”,土地成了旧地村人眼中的“鸡肋”。要想走得远,还要在土地上谋得远。为此,村党支部坚持“先打基础后打粮”,争取项目投资,疏浚了全长10余公里的南支沟,打造了5口深井,修建了2000余米的循环渠,改造中低产田300多亩,给无希滩镶上了绿边框。

  “我们地少,做不到规模化,那就走精细化的路子。”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田金富给经济把了脉,毛遂自荐当上了磴口县泰顺公司的“番茄代表”,当年落实番茄种植近千亩,户均种植番茄2亩,仅此一项,旧地村人均增收800多元。但党员群众清醒地认识到,仅靠“番茄”的收入还不能发家致富,要学会“多条腿”走路。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部分党员发挥旧地村城郊优势,带头搞起了“菜篮子”工程,反季节种植黄瓜、西红柿、豆角等蔬菜,收入非常可观。目前,全村已发展钢架大棚16栋,亩均收入达到了10000元。

  为有效地增加村民收入,在每年秋收即将结束之际,村党支部一班人就积极行动,与县城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系,为村民“找工作”。通过支部的牵头与努力,支部与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400多名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通过这几年的持续发展,旧地村的设施农牧业和劳务输出业稳步发展,村民的“口袋”也逐步鼓了起来,2017年,旧地村的人均纯收入突破了16000元。

  洼地形成“洼地优势”

  “一场毛毛雨,就近看海滩”,这是旧地村洼地的真实写照。在磴口县全面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大环境下,通过镇党委、村党支部争取,旧地村引进了一家水产养殖企业,并在“洼地”建设了150亩的高效鱼塘,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20000元。“洼地”变成了宝,盐碱地就不能长庄稼了吗?2017年,磴口县在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实验保水砂技术,试种沙漠水稻。村党支部自告奋勇把无希滩当作试验区,200多亩盐碱地水稻项目落户旧地村。当年,水稻喜获丰收,为下一步的“变废为宝”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养羊想挣钱,市场走在前”,前几年肉羊养殖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一度进入低谷期。随着市场的回暖,养羊业逐步升温。(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2017年,旧地村党支部围绕新村新建养殖小区,并在县委、镇党委的支持下,引进内蒙古蒙羊肉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农户+企业”的发展模式,计划年出栏肉羊10000只。在党支部的倡导下,部分党员带头发展,带动了全村的养殖户。公司在发展的同时,把52户精准扶贫户吸纳进来,采取“贷资入股”方式,即以贫困户的名义从银行贷款,每户最高可贷5万元,将贷出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用于企业的流动资金,企业以每年8%的收益给贫困户分红,政府给农户所贷的资金贴息,贷款投资的贫困户每年享受企业分红4000元,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户“双赢”。

  “风一年、雨一年,修修补补又一年”,部分群众、贫困户的房子已经是“老弱病残”,居住相对分散,生产设施和公共服务无法覆盖。2016年,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旧地村党支部实施了易地移民搬迁项目,在90亩盐碱地片上建设了旧地新村,吸纳了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6个组的危房户。

  红旗插上无希滩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开会五六里、活动无场地,面积狭小的旧活动阵地已经不能满足党员群众的活动需求。针对这一现状,旧地村2016年新建标准化活动阵地320平方米,文化广场6000平方米,配套了相关办公和文娱活动设施,议事决策、教育培训、文娱活动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项目,通过多方筹资修建通村小油路3.2千米,水泥路3公里,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全村300户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旧地村的服务基础得到全面夯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主动接受党员群众监督的班子才会有凝聚力、向心力。近年来,旧地村实施的项目较多,在一些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时,党支部能够严格按照“532”工作法进行决策,并及时进行了公开。民主的决策、民主的公开赢得了民心,全村各种项目才得以顺利推进。

  “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党员”。村党支部在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打造“党员服务”平台,采取“结对一帮一、一帮多”等形式,每个党员分别联系2~3户精准扶贫户,农闲时串门、拉家常,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倾听群众心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支部根据无职党员的个人优势,安排28名无职党员走上了治安巡逻、政策宣传、环境监督、民事调解等工作岗位。

  公正、公平是支部一班人坚守的基本原则,通过党支部的勤奋努力和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才有了村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记者 刘飞)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编辑:高也